2016年9月,我入職了第一份工作 — 一家才成立一年的歐洲新創互聯網酒水公司。創始人是2個德國人與1個上海人,初始團隊約6–7人,遍布奧地利,德國,義大利,英國等國家。
在我加入時,公司已經擴張到20人左右,並於上海,蘇州,香港,新加坡都有office。由於這篇文章宗旨在討論"體驗",我就不與大家細分享商業模式與具體業務。
作為第一個市場部的Chinese-Native Speaker(中文是母語的人),我負責中文市場的策略與執行,包括品牌定位,目標客群細分,渠道和具體執行方案。
上面這段的白話文就是: 我負責在啥都沒有的情況下,想辦法把我們的產品讓更多Local消費者買單,從最初的品牌定位,到BD、MKT、 SALES和所有的dirty work。
身為跟大家相似年齡的新鮮人(assume來看我文章的都是大學生及畢業3年內的朋友們),我個性又比較理想化,踩過的坑真的是用血淚换来的,所以簡單分成兩點來分享這段經驗:
#1 同事之間互動與溝通 — 如何贏得信任
#2 跨文化溝通之痛苦 — 如何推進業務
好的,讓我們開始吧!
#1 同事之間互動與溝通 — 如何贏得信任
身為一個沒有交換也沒在英語系國家長期生活過的人,英文學了十幾年,根本沒用他生活過,更遑論工作,或是處理"同事"這種微妙的關係。
所以第一個月,我真的非常挫折。
新創+全新的職位,沒有文檔可以交接,只能想辦法找出Key person,跟老板討論他對我的期待,一點一點的摸索出要做的事。
一个月后,我開完整天會議要趕去支援Wine Tasting,一踏出辦公室門口,正下著大雨。突然非常,非常想哭。仗著大雨,任眼淚跟鼻涕橫流,邊艱困的在超級混亂的下班潮中攔計程車。
遊走在轉角,突然遇到同事Magda,公司新來的Designer,也正準備攔車去Tasting。一看我哭成這樣,她不知所措,我也尷尬。想解釋卻停不下來,他只先輕輕攬著我的肩膀。
“I just feel so isolated.” 工作上,中國市場的不熟悉,西方工作方式的不熟悉,組織與職位與信任,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。
他擁抱了我,温柔的說他知道這一切都很難。
Magda來 Wine Tasting,是為了見男友Lukas(圖中右邊那隻手)。Lukas已經工作五年,從德國來上海出差。我邊上班邊抽空去他們桌子閒聊,跟大家一起喝酒,感覺好多了。臨走之前,Lukas說他有話想跟我單獨說。
“ Magda told me you’re the marketing and PR professional right?”
“ Um since I just start my job I won’t call myself a professional. But yes, I’m responsible for marketing and PR.”
“ I can tell you’re a smart girl from how you react with people: you ask the right questions. But there will be so many noise around you. You need to trust yourself. Be tough. Be strong, and even I know it’s not your personality — but still, BE AGGRESSIVE. So, let me ask you again: Are you a marketing and PR professional? “
“Yes, I am.” 我簡直都快哭了QQ
“ I believe you’ll be very successful in the future.”
我們擁抱,Magda也從遠處走來抱我。
(下圖左為Magda,右邊露出的一雙手是Lukas,Lukas真的很帥,沒拍到對不起大家)
我真的是很幸運的人阿。每當被這麼美好的對待時,就希望自己也要溫暖的對待每個人。無論在哪裡,資歷多豐富,一定都要好好待人。
在這個晚上,我突然意識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:
這段日子以來,我一直被困在自己的害怕裡,困於想像的隔閡中。
雖然我總認為”文化”差異使我與同事間有巨大的鴻溝,但其實正是這種想像,讓我不夠自信,並從不自信衍生出的first impression是 — 我不夠專業。
我不夠自信跟同事們互動,比之跟新認識的台灣朋友更冷漠(誰喜歡冷漠的人阿)。我從未主動約同事吃午飯,也沒有主動在早晨的”咖啡機時間”問候別人的周末,不敢聊天,不敢開話題(怕亂講話沒禮貌)。他們甚至不知道我是怎麽樣的人,更遑論”文化差異”。
從不自信開始,開會時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,Townhall Meeting 時,每當這麼多雙眼睛看著我,我就無法好好報告。想當然耳,緊張的氣氛會傳染給所有人,別人自然不覺得我是個專業的人。
後來,我就把他們想像成台灣的同事,只是語言變成英文。(一個自我催眠的概念)快樂的保持善意,不要覺得我們不一樣。我也不會狂問台南人"你們都過什麼節?端午節的粽子都是什麼口味?",盡量去找共同的話題,比如抱怨上海的出租車師傅啦,空氣很差啦等等。
而專業,更是在自信的基礎上建立的,下一章會多加說明。
過了兩個月,聖誕節聚餐時,他們就已經變成我的舒適圈啦,成為可以喝醉到吐的朋友們(我第一次喝到吐!)。非常快樂~~~~~~
#2 跨文化工作的痛苦 — 如何推進業務
大概從我國中開始,就陸陸續續有大陸都認真念書台灣都不思進取之類的新聞跑出來,然後最愛炒作一些什麼 "沒有狼性! 台灣年輕人競爭力在哪裡?"之類的文章。這部分我可以日後再延展一整篇出來,暫且不提。
台灣人的好處,來了第一間公司工作後我才感受到 — 我可以當Local與歐洲同事之間的橋梁。(當然,所有海龜與ABC也有這樣的優勢,所以沒啥紅利,只是Marketing當時還沒有海龜)
即使上海已經是相當國際化的城市,在這一年的溝通內,我仍覺得東西方文化之間其實相當相當的不信任。
東方與西方許多根本的價值觀不同,很多概念無法彼此理解。細節上,從品酒會時要不要有椅子、活動時能不能用大聲公(對,就是這麼細節,可是我們真的吵非常久);定價策略,價格是要先訂高再作平日折扣,還是訂很低但從不折扣;商業模式,消費者使用產品的場景、產品解決的痛點,都截然不同。
對原本的歐洲同事而言,他們是早期成員,你是一位外來者,憑啥一來就對他的產品指手畫腳? 對Local同事而言,雖然他們不是marketing function,但一定比歐洲人了解當地市場。
這裡提供我自己夾在中間的解決方案,歡迎大家跟我分享你是如何解決~
- 熟悉業務: 充分溝通,不要批判,蒐集盡可能多的Fact
- 每場活動我都在現場,與所有Local客戶互動(在他們面前),並在活動review時一併反饋意見(慢慢滲透)
- 由反饋尋找數據資料,(並同時驗證自己的假設),並同樣在平時溝通中一點一點的餵養給同事們
2. 聯繫利益相關者: 回到#1的重點,讓他們知道,你與他同樣在乎產品,也同樣在乎他的感受。
- 在平時好好跟別人聊天!好好聊天!好好聊天!重要的事情說三次
- 傾聽原同事對於原產品的設計來由,目前消費者反饋,還有他自己對於Local Market的看法
3. 說服你的老闆: 老闆才是真正有權利推進項目的人,不是你
- 傾聽老闆最想要你解決的問題/方向
- 將你蒐集到的信息整理完善,與老闆想推進的方向核實,拆解為tier 2 的小問題/方案/KPI
- 再度與老闆深度溝通(大搧耳邊風),務必要確保老闆與你在同一條船上,才能前進~~~~
最後,推薦一本最近在看的書<關鍵領導九十天>,如果早點看就不用自己摸索做白工了QAQ 可以幫你找到自己得相當多盲點,小白如我可以更快摸索出職場中的政治性因素有哪些、如何與上司溝通,是一本相當實用的工具書。
又不小心超過2000字嗚嗚,我們下期再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