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業那年,我買了一張去上海的單程機票

Yenli
8 min readMay 28, 2018

#1 寫在前面

這篇文章不是工具文,也沒什麼具體知識,只是個人的意識流紀錄。

若期待乾貨,請從以下兩個地方尋求信息:

(1)Alice Lin —< 在中國大陸「找工作」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?>

(2)你好,我姓艾名許利。

這篇文章的原型在2016年12月,正是第一份工作的甜蜜期。忍著沒發,覺得自己太青澀了會被大鞭一發、讓以後的自己難堪(現在回去讀真是汗顏),不過最近越來越多人來了上海,自己也多了兩年的經驗,想做個階段性回顧、送給新鮮人也寫給自己。

#2 做出決定

沒有人比你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

2016年3月,在所有人如火如荼的找工作之際,我一直非常迷惘。某天晚上,醜蔬果大翻身的人兒們照常開例會,在結束時於二活的global lounge臨時起意的做了一個“十年計畫”。

就是那天,我寫好計畫,發現自己希望在1–2年內就去中國大陸“看看”,就此埋下了種子。

當時我和宜蓁都打算前往中國發展,一起透過各種管道尋覓在陸的學長姐,想知道他們的路徑/產業/崗位/經驗,以評估接下來的走向。

(對95後或00後的各位澄清下,當時還沒那麼多人在上海工作、應屆生更是少數、沒有親戚/家人的應屆生更是少之又少,所以找資料/人脈真的是很原始的方式。)

評估後,身為已經錯過校招程序的大四生,我們發現台灣應屆生就職的路徑還剩兩種:

一、延遲畢業,申請來中國交換、並在交換時實習,而後轉正或在實習期間找工作

二、直接飛來找工作

當時我整夜整夜的焦慮 — -因為當時我已大四,若選擇一,就代表勢必得延畢,可是我真的很想直接開始工作(現在想起來真是傻孩子,一輩子都可以工作我急什麼呢)

在心裏非常想選二的情況下(對我就是個做決定靠直覺的人),我幾乎用盡所有管道蒐集“直接飛來找工作”的風險是什麼、有可能得到什麼,跟強者我學長Ben聊了挺久,去看了ptt的workinchina版(上面寫得都很恐怖)。兩年過去了,真的非常感謝所有前輩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跟建議,當時幾乎一面倒希望我先工作1–2年再去。

他們反饋的問題有:

「你去那裏的優勢是什么?」

「一個應屆畢業生什麼都不會,你為什麼不先待在台灣磨幾年?」

「你了解中國市場吗?你憑什麼跟中國本地應屆生競爭?」

「上海物價這麼高,薪水没有一萬人民幣根本活不下去!」

這些問題,都相當直中要害,我內心也思考很久,但打完可能就不止這個字數了,暫且先讓大家自己想想XD

我明白離開未必有更好的發展,也不是浪漫的嚮往淚水或流浪般的故事,也明白會非常辛苦。

可能就只是必須離開一下,必須換個身分換個環境換個生活,抽離自己,試圖挑戰並理解自己不同的樣貌。就只是這樣而已。

其實不管別人給了多少意見,是我必須留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。心底的渴望有多強烈、願意承受多少風險,最清楚的人只有自己。(前提是很幸運有家人願意贊助我,我愛你們嗚嗚嗚)

所以,跟爸媽苦談一個晚上後,拒絕了沒那麼喜歡的offer,我就刷機票出發了,決定飛過去重頭找起。停損點就是兩個月,不知道會不會找到,能不能找到理想的,沒有找到的話,我就回台北逼大家陪我喝酒。很感激爸媽一開始有點不開心(廢話)但仍願意贊助我單程機票錢+前面一個月的青旅住宿費+滿滿的愛~~

btw,阿蓁後來選擇了類路徑一的變形版本,發展出截然不同的脈絡,非常有趣,希望他有空把自己的經歷也寫出來。

小提醒:本篇文章都只有感性的部分,請大家不要忽略在出發前我的理性研究。包括產業狀態、求職的時程(我已錯過)、應屆生薪水區間(甚至可能比台灣低哦!看產業跟職能)、評估上海物價(而且可能單身到三十歲)等等風險才出發的。雖然內心的初衷不太理性,過程中的成本代價需要考慮清楚。

#3 到了上海

原來是一個人了

我在LinkedIn上聯繫了當年高中的社團學姊,人家去紐約唸大學後我們就再也沒聯絡(而且當年是高高在上的學姊,其實超不熟)。先是問了一論產業的信息,然後再支支吾吾的開口,問他家能不能讓我打地鋪幾天,然後我再去青年旅館。

幸運如我(厚臉皮如我)居然被答應了,超級快樂,所以剛下飛機就有學姊來接機載回家,現在想起來真是神之感人,已經上班兩年的我,回家只想睡覺滑ig,誰還去浦東機場接超不熟的學妹飛機。

住了四天後,到了Ben學長推薦的青旅6人房,學姊還幫我把23公斤重的行李搬上青旅的5樓6人房(又是一項值得感念一輩子的大恩大德)。

沒有特別不適應,剛開始覺得上海真的跟台北很像。黃浦區觀光客式的熱鬧,閔行安靜但疏離的街道,虹口區老式住宅午睡的味道,靜安寺的繁華,新天地的浮誇,衡山武康路綠蔭下文青咖啡香。

直到那天,由於去面Diageo,幸運得拿到10瓶Guinness。背著超級重的酒瓶搭兩個地鐵轉公交車再走路回到青年旅館,一地的酒與汗臭的我,滿地行李和沒洗好的衣服在床上。問了室友,沒人喝酒,一個人盯著酒發呆。

原來我在上海,我是一個人了。

(後來還是去交誼廳跟一群歐洲的大男生看足球喝掉了哈哈)

#4 關於面試與撞牆期

重新當一張白紙

由於很難翻牆,又一個人在青旅,焦慮感倍增,所以我前一週什麼工作都投都面試。

食品產業、公關公司、 外賣平台、化妆品或科技公司,從地推銷售(跟著業務跑了一天)、AE、內容營銷活動執行各种,所有你想的到,只要没有技术背景的工作,我全都去面试。

由於找的是市場崗位,又從沒在上海實習生活念書過,很容易被質疑過去經驗與實際市場的關聯性(就是不接地氣啦)。從頭開始,學習用不同詞彙自我介紹,摸索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眼神示意,以前真的什麼都不算數。

很幸運的,在錯過校招(意即無經驗的職位已被招完)又資歷不符社招的情況下(社會招聘指需要經驗兩年以上),還是在求職網站、許多心好人好的台灣人幫忙下,得到許多面試機會。

現在想想,覺得這段經歷還是挺有趣的。去美團外賣的商家地推,剛來的我甚至對大江南北的路邊攤老闆口音都聽不明白,就要跟他們打交道;或是全妝去歐萊雅理膚泉面試,最後跟HR變成好友。住了20天的青旅,遇見12國32個室友,六人房裡,有人來參加朋友婚禮,有的來培訓,來旅遊,來交換,來轉機。來來去去,每人出發的緣由不同,目的也相異,卻相聚在此時此刻的上下舖裡,真的很神奇,也收藏了許多小故事。

你覺得,你能要什麼,跟你想要什麼,哪件事比較重要呢?

我在七月底找到了房子,租期一年,還是沒確認工作。

一周又一周,每天都在準備與等待中度過。每次都在想「也許就是這個了」,卻都在被動或主動中擦肩而過。

面試到後期,在一間大公司面試到最後一關,大主管出門前突然叫住我:

「你所有的答案都太well-prepared了。雖然你很qualify,策略也是對的 — 應屆畢業生沒有經驗,你就講你的人格特質、學習能力,但我說實話,我感受不到你的真心。就算你今天拿到這個offer,我也不覺得你會待得久。你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」

面試久了,我總在不同人面前複述在台北曾經做過的事。這是種很奇異的感受,在台北時我總在不同專案間奔跑,卻是到了上海才真實活了一遍過去。複述與複述之間,會隨著不同的崗位/公司而由不同角度切入,事實像是故事,被拉扯、切割、扭轉、重新架構。

我花了這麼多時間講故事,卻忘了問自己當初故事的來由是什麼。

直到今天,我想起這段經驗,還是要警惕自己,別莽撞於現在的奔跑,要停下來思考所為何來。

#5 拿到offer與塵埃落定

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人反對,也一定會有人珍惜你的價值

那期間,我慢慢發現自己蠻喜歡酒水產業,開始在各種管道下尋找相關工作。求職網站、台灣人的各種群組都用盡了,一切看似窮途末路。

每天都非常非常的安靜。安靜的看人力網站,安靜的等待電話等待面試等待可能的結果,在安靜的屋子裡安靜的煮飯。偶爾外頭會有老奶奶們打麻將的聲音,他們會直接在電梯口擺上兩個大麻將桌和八張椅子,然後雨天特別厲害,從早打到晚。然後偶爾跟爸媽講個電話,跟朋友視訊,然後整個上海,包括我的手機,都非常非常的安靜。

直到去了一場聚會,遇見一個在職場十年的姊姊,他跟我說:「現在找工作只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階段,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。我根本也不記得我大學畢業剛半年在幹嘛。這段路程,無論最後結果如何,都會是很好的學習。放輕鬆去找、去學,不要在乎別人的言論,因為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人反對,也一定會有人珍惜你的價值。」

(在此推薦mentor me這個神秘組織,幫他們打個廣告)

這樣的心靈雞湯,你大概也看過不下十次,對當時如陷泥沼的我而言,卻猶如一盞小燈。心境好起來後,說也奇怪,事情就這樣變順遂了。

阿蓁鼓勵我在networking 群組中,盡量詢問酒水產業的問題。我從而找到一個素未謀面的女孩,願意幫我推薦3–4個他自己熟悉的公司,而找到第一份工作 — 一家新創酒水互聯網公司,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。

第一份工作到現在,我待過全是歐洲人的新創團隊,又進入充滿上海人的美商當儲備幹部,一路走來,又得離開上海了。

就內容運營的經驗來看,文章超過1000字就會開始掉粉,尤其是不明所以的散文,所以要趕緊結束了。把這裡當痞客邦真的好快樂哦(暴露年紀)大家掰掰,我們下回再會。

--

--

Yenli

Taipei -> Shanghai -> Hangzhou -> London 在滬兩年,來杭三年。最想念的台灣食物是酸辣湯、涼麵、還有蛋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