裸辭隨筆

Yenli
May 15, 2021

今天是我從阿里裸辭的第13天。

工作後多數都用公司電腦,今天在家把個人電腦挖出來,仔細一想,居然已經用了7年了(從大三到現在)在電腦中看到自己這7年來的軌跡 — — 曾經修的課程、實習、找工作、做項目、來了上海瘋狂找工作、進入新創、新創沒錢發薪水然後跳槽去大公司,到了現在。

看見以前大學做項目的資料,願意花幾天幾夜的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熱情,有點懷念。

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五年,對五年前懵懂的我來說,應該也算達成階段性目標了吧 — — 加入過新創、進入快消做管培生,然後進入互聯網巨頭加薪升職,一路到了現在。身邊的朋友,以前那些一起喝的爛醉蹲在路邊哭的朋友們,也陸陸續續成為以前我們曾想卻不敢想的那種「前輩」,帶了一些人、賺了一些錢、找到一些喜歡的事,或是跟自己喜歡的人走入家庭。

剛出社會的幾年,總在想盡辦法證明自己,想著努力換更大更高薪的公司,在公司裡面拼了命的想往上爬。所有工作的目標、目的,只有一個,就是「成功」。但這1年來,身邊的人陸陸續續都到了某個階段 — — 在事業上好像已經完全了短期目標,但是卻沒有更快樂,也沒有更滿足,生活沒有過的更好。

突然意識到,如果我們追尋的是一個「目標」,目標背後永遠有與之相符的代價,可能是996外24小時on call,可能是你壞掉的肝膽腸胃,可能是你為了更好的工作換城市後分手的伴侶,可能是人在異鄉悲傷時沒人可以說話的寂寞。

這跟考試是不一樣的,比如考500分無論如何都比490分好,現在的你說不上來失去的伴侶跟996的工作哪個比較重要。所以,當明白每件事都有代價,對於目標就無法只有純然的熱情了,生活突然變得非常迷惘,有目標疲憊但也不快樂,沒目標就焦慮也不快樂,前面空蕩蕩的,看不見未來也看不見現在。

也可以簡單的說,是做所有選擇的成本都變高了,所以很難讓自己快樂。

大家從很多地方找答案,佛學、瑜伽、各種書籍,或是回歸生活的每個細節,做好飯跳個舞看展覽,嘗試在有意義和無意義中苦苦掙扎,讓自己可以從循環的生活中被釋放出來。 需要建構自己新的內在秩序,設立內在激勵的機制,來達到心靈上的平衡。

還記得我剛進入阿里的時候,感覺它是一個真空的小型社會,有自己的價值、規則,所有人都拼了命的在規則中「勝出」(在此環境的勝出和社會競爭的勝出不見得完全相等)當時的我非常困惑且不解,外面的世界這麼大、人生這麼長,為何要汲汲營營於此?

但是過了一年,我也變成一樣的狀態,無法控制自己不斷的在制度內奔跑,越轉越快,就是想勝出、就是想晉升。仔細回想,由於996讓我很難有自己的生活,在杭沒有親友,於是重心就越發在工作上;而重心越在工作上,你就想花越多時間;花了越多時間,就更難有自己的生活。就像一個越旋轉越大的雪球,最終失速,只要工作上有任何不達預期的回報,整個人就會崩盤。

因為在那個真空世界裡面的我,工作是我唯一的identity,我不是妹妹不是學姐也不是誰的女友,我就是阿里的渺梧;假設我沒有表現好,那麼我將什麼也不是。

這就讓我想起前陣子阿里內部論壇很火的帖子,一個離職者寫了對阿里的諸多負面評價,我只想談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「公司與個人到底是不是單純利益交換的關係?」

給大家一點背景,在阿里內部非常強調自己有liberal文化,包含自稱「阿里大學」、同事之間還有「師兄與師弟/妹」的體系(就像大學的系上學長姐制度)內部的論壇也是想說啥就說啥,可以盡情的@逍遙子本人及高管。除此以外,還有眾多的公司價值觀都圍繞著「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一件有意義的事」,講人文講情懷。

但同時,在績效制度上使用361的curve制度,打分的主導權完全由主管一人掌控,以及團隊/部門/個人都非常常見的賽馬制度,不同部門之間割裂KPI,都讓內部競爭和割裂非常嚴重。

兩種價值觀的衝突,造成個人剝削感很嚴重,但同時又被環境影響要求要認同和熱愛公司文化,形成新人感覺自己被大型PUA的現場。老阿里PUA段子在網路上有很多,大家自己搜吧,我就簡單引用一句帖子上的話:

「你是人、我是驢,你希望我多工作少休息多產出,是人之常情;而我是驢子,想要偶爾偷個懶希望用最小的努力換取最大回報,也是驢之常情;但是你不能一邊拿鞭子抽我還一邊要我愛你,這就不合理了」

回到identity的話題上,這個帖子一出果然內部論壇就炸了,有一派老阿里人非常憤怒,認為新來的人看到問題只會抱怨、不想解決方案,也不通過個人的努力嘗試解決;也會認為這種人沒資格進阿里blah blah。

情緒的背後都是真情實感,憤怒的老阿里人們對於公司是有感激之情的,可能加入阿里使他財富自由改變人生(不誇張)以他當年加入一家新創的預期來說,10年後的阿里給了他比預期高太多的回報。但是年輕人沒有這些回報,如果公司用客觀邏輯361來評判我的年終,不體恤我是不是其中幾個月因家人生病而performance差了一些;那我就用市場邏輯來審視目前業務給我個人的發展性,有更好的工資我就走,為什麼我還要「遇到問題留下來和公司一起想辦法解決」?

簡單來說,多年以來老阿里認同阿里是他的identity,所以罵阿里就好像在罵他一樣,人被罵了自然會憤怒想反擊。但是,這種identity我認為是不健康的,一是將自我認同和一間公司綁定本身就很危險,你的價值是建立在不可控的外部環境上;二是這種對待identity的態度,會使一間應該用客觀商業邏輯來運轉迭代的公司,最後淪為打感情牌互相包庇無法聽建言的地方,只能原地踏步(你XXX想你就不是阿里人,那你不要來啊,那你不要待在這裡啊,這種論述是不是很熟悉?)

所以身在功名場上浮沈的人們啊,包含五年前的我,真想回去當年抱抱自己,「不要著急,人生很長」,你除了工作,還是妹妹、女友、學姊、朋友的開心果(應該是吧)

每個角色都很重要,平衡的生活才會快樂。

--

--

Yenli

Taipei -> Shanghai -> Hangzhou -> London 在滬兩年,來杭三年。最想念的台灣食物是酸辣湯、涼麵、還有蛋餅